秦岭小香菇 脱贫大产业——对宁陕县秦南菌业科技有限公司产业扶贫的调查

作者:张志清 来源:农工部 发布时间:2018-01-18 14:01 点击数:

我县是一个具有传统栽培习惯的食用菌生产大县,不论是上世纪的椴木食用菌,还是天然林禁伐后的袋料食用菌,都是农民信赖和实现脱贫致富的当家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食用菌生产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促进了食用菌产业走向了生态利用、规模经营、科技支撑、提质增效、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宁陕县秦南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全县最大的以香菇生产为主的食用菌龙头企业,也是我县唯一一家省级食用菌生产栽培、技术研发、配套服务、原料供应、加工营销为一体的综合性民营省级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公司+园区+合作社+贫困户”的“秦南模式”精准产业扶贫新路子。2017年公司生产袋料280万袋,总收入3637万元,实现利润总额428万元。其中,直接带动全县四个镇10个贫困村119户贫困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生产香菇184万袋,直接增收891万元。间接利用专项资金量化折股到户,306户贫困户首次分红收益44.1万元,户均1441元,人均388元。

一、“秦南模式”的成功探索

陕西宁陕县秦南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始创于2007年,属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宁陕县标志性品牌龙头企业。公司主要从事以香菇为主的各种袋料食用菌、秦岭珍稀野生食用菌的产品开发、良种选育、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食(药)用菌菌种制作、菌需材料供应等。2007年被省科技厅授予“科技企业”称号,2012年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6年被省供销集团确定为精准扶贫试点企业。目前,旗下拥有食用菌菌种厂、合作社和农业园区各1家,正式员工38人。2016年以来,秦南公司围绕食用菌产业扶贫,采用 “五统三型一分红”的经营带动模式,深入创新推进产业扶贫,形成了食用菌产业扶贫的“秦南模式”。

“五统”:即统一设施布局、统一原辅材料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回收销售。一是统一设施布局。秦南公司按照食用菌生产设施标准化布局的思路,累计投资3500万元,流转土地1000亩,已经建成4.3亩的高标准日光温室,365亩的钢架结构食用菌栽培室,120立方米沼气池、库容1160立方米的产品保鲜库。在江口、金川、城关和筒车湾分别规划建设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二是统一源料供应。由公司统一提供锯末等原材料,并实行工厂化生产制袋、灭菌、接菌,每个农户经营3至4万袋,农户接手即可开展大棚栽培,其菌袋成本公司在产品回收时再扣除。把农民从传统的食用菌前期制袋、接种等劳动密集、技术严格的繁杂工序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大棚规模生产和集约管理,生产效率比原来扩大一倍,还解决没有资源的农民也能发展食用菌等诸多问题。三是统一生产管理。公司为农户提供钢架结构大棚和水电等相关设施,由公司科学安排品种布局和生产时节,农户按照协议进行养菌管理和标准化生产,保证了产品质量和效益。四是统一技术服务。公司免费为农户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和技术培训、日常指导,及时全方位地开展综合配套服务,农户按照技术要求开展规范化生产。五是统一回收销售。按照协议,公司按照市场价负责农户全部产品回收销售,农户负责食用菌栽培和管理、采收分级装筐及待运工作。为了保证农户利益和调动其积极性,公司设立利润激励分配和保底机制,公司严格按照市场价格回收农户产品,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约定的保底价时公司以保底价回收,确保农户利益。秦南公司全部回收,农户不得私自出售给公司以外的客商。菌种、材料和技术指导费用,农户既可以先行支付给公司,也可以在产品回收时从销售款中扣除。

“三型”:即在“五统”的基础上,公司对贫困户采取了集约承包型、分散供袋型、产品订单购销型等三种具体帮扶形式,实现产业扶贫措施多样化。一是“集约承包”帮扶型。从事食用菌种植的贫困户,依托秦南公司“五统一”管理机制,依靠劳动力投入实现增收脱贫。2017年有77户贫困户进入公司园区基地,签订《秦南公司帮扶贫困户食用菌栽培承包合同》,承包园区、基地食用菌菌袋管理与香菇采收工作。采取“企业做两头(即生产与供应食用菌成品菌袋、产品回收与销售)、贫困户做中间(即菌袋管理出菇与采摘香菇)”的方式,一个栽培生长周期(第一年6月至次年5月)结束后,在产品销售总收入中扣除甲、乙双方共同成本费用,按利润总额进行3:7分成,公司得30%,贫困户得70%。二是 “分散供袋”帮扶型。2017年有42户签订了《秦南公司帮扶贫困户食用菌栽培供袋协议》,贫困户在就近的食用菌菌袋供应点购买成品菌袋运回自己栽培,按照秦南公司“五统一”运行机制,公司对食用菌干、鲜产品实行保底价进行回收(即干香菇按28元/市斤、鲜香菇3.5元/市斤),市场风险均由公司承担。三是“产品订单”帮扶型。对于县境内偏远地区,或林木资源富集区自主生产种植食用菌的贫困户,秦南公司在供应菌需材料、优质菌种的同时,为贫困户无偿提供食用菌生产栽培管理技术服务,实行代收代销贫困户的食用菌干、鲜产品,帮扶贫困户解决产品销售和产业增收实现脱贫。2017年有17户贫困户签订《秦南公司帮扶贫困户食用菌订单协议》,实行订单保价回收(即干香菇按28元/市斤、鲜香菇3.5元/市斤),帮扶贫困户就地解决产品销售问题。

“一分红”:把750万元的省供销集团精准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和政府产业引导资金,做为虚拟股份量化折股到306户贫困户,把县政府40万元食用菌产业脱贫引导资金折股量化到40户贫困种植户,2017年首次分红资金44.1万元,户均1441元,人均388元。同时,秦南公司对当年与公司合作生产种植(三种类型)的贫困户,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当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为会计核算年度),于次年7-9月份,通过核算按照合作合同(或订单)约定分红比例进行利润二次分红。

二、“秦南模式”的典型意义

宁陕食用菌产业发展到现阶段,在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和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关切的大背景下,加上国家对食用菌项目支持不足、县级财政匮乏和全县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要求等因素影响,我县食用菌产业在资源、资金、技术、组织、市场等重要生产经营环节面临诸多困难。拥有一定资金、技术和市场平台的秦南公司,正是瞄准了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这一现状,大胆探索创新推进“秦南模式”,通过“五统三型一分红”管理组织方式,解决了广大农户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资源、资金、技术、组织、市场等各种环节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形成合力,提升科技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共同应对了各种困难和风险,提升了全县食用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水平,实现了产业扶贫的探索创新。

首先,回答了菌业生产生态化问题。木质资源是食用菌生产的基本材料,锯末是袋料的主要原料。按照现有的林业政策,秦南菌业园区每年需要的菌材一时难以就地全部解决和保证。2011年以来,秦南公司为了节省本县林木资源,坚持走循环利用、节能降耗、生态发展的资源利用新路子,年减少木材消耗6000立方米以上。“秦南模式”的实践证明,通过不砍树或者少砍树照样也能持续、健康、高效地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一是生态发展。目前,公司园区年5000吨(立方米)耗左右锯末的菌材全部自行解决,实现了本地资源的零消耗。每年从关中渭北地区的礼泉、渭南等地采购苹果园更新枝条3500吨,占年原材料总量的70%。从宁东林业局等森工企业采购森林抚育剩余物木材1500吨,占年原材料总量的30%,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实践证明,关中果枝袋料虽然比本地木材袋料少生产一茬香菇,运费高一点(袋均0.1元),但是出菇整齐,便于管理和销售,产量和总收入是一样的。二是节能降耗。秦南公司坚持生态为本的理念,一改过去利用烧柴进行袋料消毒灭菌的老做法,全部实行燃煤锅炉高温消毒灭菌,不仅效果好速度快,每年比原来还节省烧柴1000吨左右。同时企业和农户合作,使分散农户袋料养菌成功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95%以上,提高了农户受益的同时也节省大量的菌材消耗。三是循环利用。袋料采收结束后,一方面通过加工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一方面提供给农户用于烧柴,减少了农户烧柴的用量,实现了循环利用。下一步,公司计划对香菇种植产生的废袋进行再利用,成为生产海鲜菇用的原材料。流转林地5000亩,通过营造速生林、点橡子等方式积极培养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生产剩余生物质能源,实现食用菌生产所需材料的永续利用,逐步形成“山上有原料基地、山下有生产基地、山外有销售基地”的循环生产格局。

其次,破解了菌业生产组织化难题。长期以来,我县食用菌产业组织化程度非常低,基本是靠农户单打独干。目前,我县食用菌产业覆盖农户4300户左右,涉及农业人口2万余人。食用菌产业上游的菌种、品种、技术研发,中间的规模生产、科学管理、规范种植,下游的产品开发、储藏加工和市场营销,靠分散的农户生产是不可能解决的。“秦南模式”的积极实践,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破解了我县菌业生产组织化难题。一是解决了菌种和栽培技术问题。“秦南模式”的实践,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农户生产菌种、接种成活率不高、栽培管理技术不成熟等关键难题,还培养了大批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农民,提升了农民科技素质。2000年以后,我县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林木采伐受到严格限制,食用菌产业也由椴木生产转向了袋料生产。袋料食用菌生产需要新品种、新技术,秦南菌业公司创立人陈世明顺应食用菌产业发展变化,2004年筹资成立了陕西省宁陕县江口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广中心。2007年,与陕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积极合作,以宁陕县江口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广中心为基础成立了“宁陕秦南菌业公司”。为了改变食用菌产业品种单一、菌种混乱、栽培技术不足、管理粗放的现状,2008年秦南公司依托陕西省微生物所技术支持,建立了“安康市经济真菌技术研发中心”,积极开发新品种新技术。目前,秦南公司已经累计研发香菇、平菇、白灵菇、木耳、牛肝菌、羊肝菌等新品种 20多个,其《袋料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技术成果已经在宁陕和周边县区广泛应用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升了菌业生产组织化问题。2008年,为了推进食用菌生产规范发展,秦南公司在全县成立了首家合作社汇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组织农户生产,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由农户按照技术要求开展标准化生产。从2011年开始,秦南公司全面推行了公司+园区+合作社+农户的“五统三型一分红”生产组织模式,实现了菌种、资源、资金、技术、服务、市场等产业环节和生产要素有机整合,食用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不仅带动了1000多户农户有序高效发展产业,还解决了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的实际问题,也完善了我县食用菌的产业链条。2017年8月在城关镇八亩村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规模为50亩,目前已经生产菌包40万袋,有11户贫困户进入基地进行香菇标准化生产。三是弥补了农户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缺乏,是我县农户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秦南公司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项目支持和信贷政策等多种渠道获得发展资金,扩大生产经营。另一方面,通过公司+园区+合作社+农户的“五统三型一分红”生产组织模式的运行,在产品销售时才收取农户的菌种、材料、和技术服务费用,仅此一项每年减少农户投资300万元以上,有效地弥补了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公司为入园区农户修建了生活用房实行免费入住,还为贫困农户每人每月先行发放300元的生活费,尽量弥补贫困户的资金不足问题。

第三,解决了菌业生产市场化问题。“秦南模式”打造了一个统一的销售平台,凡是参与公司合作经营的农户,在管理上、技术上、理念上接受秦南公司的统一指导和培训,生产出来的食用菌具有地方特色,产品再由秦南公司统一打包和加工,组织专业的销售团队在市场上进行销售,彻底解决了产品的市场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食用菌产业的市场化,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在产品回收价格上,通过保底价格机制保护了农户的利益,又按照市场价格收购实现了公司与农户共赢。秦南公司“天华山”牌香菇,2014年获得陕西省著名商标,2016年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目前,秦南公司“集约承包”型产品回收率达100%。秦南公司在开拓传统消费市场基础上,着力创新销售市场运作新模式,组建成立了电子商务运营子公司,助推“宁陕香菇”等特色农产品实现网络营销,降低了贫困户产品销售成本。并利用已取得的农产品出口权证,借助“天华山”省级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的效应,倾力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将产品销售业务延伸到国内外,解决了当地农民和贫困户种植食用菌等农产品就地销售的难题。

第四,创新了产业扶贫模式。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也我县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秦南公司的“五统三型一分红”食用菌产业发展和精准产业扶贫模式,为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那就是:选准产业是前提,主体带动是核心,农户参入是根本,持续增收是关键,政策支持是保障。秦南模式通过产业扶贫,不仅提升了扶贫产业的组织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水平,还使贫困户树立起自立自强、凭勤劳增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思想观念,逐步消除贫困户长期对政府的依赖性。据统计, 2017年秦南公司流转37户贫困户土地共62.23亩,每年费用96196元,户均增收2600元。两年来,秦南累计带动贫困户581户1932人从事食用菌产业,取得了明显的产业扶贫成效。

三、“秦南模式”的几点启示

我县作为全省的林业生态大县,是国家高度关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社会高度关注的国省两大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青山绿水不仅是我县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和品牌,更是我县需要长期呵护的目标任务,还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和基础。在目前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作为我县传统富民的食用菌优势特色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在保持青山绿水中实现生态循环发展,在脱贫攻坚战中如何推进产业扶贫,“秦南模式”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它的实践证明,通过企业、园区和合作社等组织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不砍树或者少砍树同样也能找到实现食用菌产业生态健康高效发展的新路径。

之一:实现资源利用生态化,是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实行分区发展。根据全县林木资源状况、相关政策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科学制定出全县食用菌生产区域布局规划。原则上把全县划分为食用菌资源富集区、匮乏区、限制区等三个区域,实行一区一策、节能降耗、生态循环发展。

开展节能降耗。在资源富集区,稳定规模、规范生产、节能降耗,通过菌业企业和合作社下乡设点服务、农户互助合作等形式,积极引导农户开展区域性统一制袋、统一灭菌、统一接菌的半集约化生产方式,鼓励推广以煤代柴进行灭菌,最大限度地降低菌农在制袋、接菌、消毒灭菌等环节产生的资源浪费和消耗。

利用“代替”原料。宁陕的食用菌之所以能够站稳市场,根本的原因是独特的气候和环境培养了优良的产品质量,这是其它地方无法复制的,菌材仅仅是基础。因此,在食用菌发展资源匮乏区和限制区,要大力推广“秦南模式”,县上给予一定的运费补助,依托现有园区和企业,采购关中果枝和县外周边木质材料做为原料,全面推行工厂化制袋,采取“公司+园区+农户”和 “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开展产经营,从根本上降低原料消耗、农民增收等突出问题。同时,积极开展利用农作物秸秆和非木质资源栽培食用菌的研究、示范、推广工作,逐步实现生产原料的多样化。

培养后备资源。目前,我县每年的林木生长量为28万立方米,国家许可的林木消耗计划为每年16.6万立方米,每年消耗的菌材不到2立方米(2014年农户办理计划1.67万立方米)。尽管每年林木消耗远远低于国家国家规定的计划,但是资源分布不均、资源浪费、生产粗放、效益不高等问题依然相对突出。从长远和更高层次来看,还需要加强食用菌材原料林的抚育管护,不断新建培养后备资源。要加强食用菌用材审批监管,继续推行以电代柴、以煤代柴和节柴灶改造工程,继续减少群众生产、生活用材基数,实现食用菌资源利用生态化和绿色化。

之二、构建产业联盟抱团发展融合发展,是我县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从我县食用菌目前的原料制袋、菌种研发、接种养菌、栽培管理、采摘分类、加工包装和市场销售等链条来看,加上食用菌生产生长的自然规律决定,全部实现工厂化栽培生产是无法实现的。其根本出路在于,围绕食用菌产业化生产各个重点环节,以龙头企业、园区、菌种厂家、合作社为载体、以广大农户成员,构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宁陕县菌业产业联盟,不断提升全县生食用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生产水平。

目前,我县可以采取一定的鼓励扶持政策,以秦南、松夏、黄波等菌业公司和合作社为依托,积极探索组建食用菌产业联盟,引领全县食用菌产业聚合化、集团化发展。各联盟成员单位,按照全县食用菌分区发展政策和各自的产业分工,实行品种统一布局、菌种统一配送、技术统一服务、管理统一标准、产品统一销售,在生产原料上积极推行工厂化制袋灭菌、区域性集中制袋灭菌、农户节能制袋灭菌等多种方式,实现食用菌产业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资源消耗和提升增加综合效益的“两降一增”的发展目标。产业联盟通过自身的协调机制和要素整合,突出宁陕食用菌特色,开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开发系列食用产品。发展食用菌观光园区和休闲基地,积极开发食用菌科普、文化、体验等互动项目,提升综合效益。认真抓好线上线下营销平台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实现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之三、抓好技术提升和品牌建设,是我县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支撑

品种和技术是食用菌农业产业生产的核心,决定食用菌产业的成败。好的菌种能使农民赚到钱,劣质的菌种就会害农坑农,这在我县时有发生。一方面,县上有关部门要密切与相关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大对县内果、药、菌等支柱产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指导工作力度,积极开发林下野生品种,培植地方乡土珍稀品种,开发各类高中端品种,发展宁陕特色优势品种。另一方面,要强化县内农业生产企业、研发中心、园区等机构的社会综合技术服务功能,加强监督管理,不断提高菌种质量、技术服务水平。特别要防止假、劣品种种进入宁陕市场,出现伤农害农现象。

品质品牌是农业产业产品的灵魂,决定着市场和效益。“有机”、“富硒”、“生态”是我县的农业产品最显著特征,要做强这个特色优势,叫响这生态品牌,打造有机品牌。除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外,还要在产品包装、加工上做文章。要切实做好 “有机产品”、“绿色产品”的认证注册,努力抓好省市乃至国家级名牌产品的培育建设,积极开展宁陕有机农产品申报和相关产品商标注册,建立宁陕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竞争力、影响力。

之四、积极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县当前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农业经营主体,是政府抓产业发展的载体和抓手,一方面经营主体能够解决市场问题,另一方面是能够把农户组织起来,解决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问题,这是政府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我县农业市场主体先天不足,目前仅有的4家龙头企业均处在发展阶段,带动产业发展上还很弱。现有的232家合作社都是“小打小闹”,多数运行不规范。因此,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县当前农业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从秦南公司这个我县最大的龙头企业来看,公司自身发展和产业扶贫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资金链不稳定,流动资金缺乏,省上专项资金到位不及时,影响帮扶贫困户政策的推行,“分散供袋”型产品收率为80%,“产品订单”型产品回收率为40%,也影响了农户积极性。二是食用菌生产技术还需提升,产品产量、质量受气候影响较大,技术好、产量高、质量优的当家品种少。三是公司的管理方式也需提升,缺乏内部管理人才,人员结构单一,总体素质偏低,急需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模式进行包装。四是对外宣传不够,企业和产品在省内影响力不够。扶贫帮扶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部分贫困户对相关扶贫帮扶政策、产业脱贫带动政策等还不够十分了解。

市场主体发展主要靠市场,但是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要建立我县农业市场主体信贷风险基金,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大金融扶持。要建立市场主体培训平台,加大人才培训和指导,帮助重点龙头企业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管理要效益。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利用政府手段加大校地合作、区域合作和企企合作,提升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要利用省内外各类推介平台,大力宣传宁陕特色农产品。要深入推进以“三变”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各类政府扶持的资金和农村集体资金、资源,按照规定动作投入到县内相关经营主体,强力推进产业扶贫,实现农户、集体、主体和政府四方共赢。